一歲的兔寶,會站了、會咿咿呀呀,會挑食也會撒嬌。這篇是我在寶寶滿週歲那天寫下的生活紀錄,不是里程碑整理,而是一種回望:我怎麼走過育兒的第一年。
兔寶第一本最愛的音樂書,是這本 Milan 法國圓鈕音樂書。這篇是我們親子共讀的記錄,包含書本設計、音樂內容、實際互動的心得,也分享這本書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可愛瞬間。
這是一篇完整的試管療程經驗分享:從輸卵管攝影、每日打針吃藥,到取卵與植入的身體感受,以及作為職業媽媽一邊返診一邊工作的現實挑戰。如果你正在考慮試管、或對「會不會很痛」感到害怕,希望這篇能給你多一點心理準備與陪伴。
這是我們帶8個月兔寶出國旅行的紀錄(下篇),包含沖繩美麗水族館、古宇利島、AEON 商場、殘波岬,以及最後的機場搭機與回台實況。寫下這些,是想告訴自己:帶嬰兒旅行雖然辛苦,但回憶真的很值得。也希望台灣未來能像沖繩一樣,對帶嬰兒出門的家庭更友善一些。
這篇記錄我們從台灣出發,到沖繩的第一天旅程。從清晨搭機、機場動線、推車與汽座處理、機上親餵、飯店入住、寶寶意外摔下床的小插曲,一路都是真實旅程裡的親子挑戰。旅行不只是美照,也是一場對節奏、彈性與陪伴的深度練習。
五感課真的不是每一間都適合自己的小孩!這篇記錄了兔寶上過的 4 間五感體驗教室心得,包含教學風格、上課流程、對不同月齡孩子的適應度。我分享的不只是「上課好不好玩」,更包括我們怎麼選擇、怎麼調整,也希望給還在觀望五感課的爸媽們一點真實參考。
這篇是我們帶8個月大的兔寶出國旅行的經驗分享(上篇),地點選在親子友善的沖繩。記錄了我們怎麼規劃4天3夜的鬆散行程、選擇住宿地點、租車、辦護照與準備寶寶用品。希望能給準備帶寶寶出國的新手爸媽一些實際參考,也留下我們一家三口第一次出國的溫柔紀錄。
10–12 個月是兔寶真正「吃起來」的階段。這篇記錄他如何練習吃雞腿、拿叉子送水果、認識自己吞不下的食物該吐出來,也記下媽媽怎麼一邊訓練自己放寬標準、一邊在混亂中欣賞孩子的進步。我們也開始練習餐桌共食,那是吃與陪伴同時發生的時光。
7~9 個月是我們正式練習手指食物的時期。這篇記錄從第一次蒸南瓜到每天兩餐的安排、gagging 的處理、餐點難度怎麼調配、食物怎麼準備得好抓、怎麼幫寶寶建立信心,也記下我身為零廚藝媽媽的調整與餐桌焦慮。這不是完美餵養,而是我們一起在餐椅上慢慢練習的故事。
親餵不只是餵奶,也是生活裡的小段落。這篇記錄的是我與兔寶在親餵過程中發生的幾件「小事」——沒有教條,也沒有技巧,只有日常與連結。希望這些細節,也曾發生在你和孩子之間。
這篇是我們家兔寶的音樂課體驗記錄,從 Music Together(MT)開始,到幾個市面常見的音樂教室,都留下了不同的回憶與感受。課程設計的理念、上課節奏、老師風格,還有我自己的觀察都記錄在這裡,希望能給正在挑選課程的爸媽一些參考。
這篇是我親餵以來最常被問到的母奶問題整理。從「奶夠嗎?」「寶寶會不會太瘦?」「妳要餵到幾歲?」到「為什麼不擠出來給別人餵?」,我分享自己的回應方式、被問的心情,以及實際科學觀點。寫下來,是想讓還在親餵路上的妳知道:不是妳太敏感,是這些問題真的該好好回答一次。
這篇記錄兔寶 4–6 個月的副食品探索歷程,從十倍粥開始,到嘗試蔬菜、水果、蛋黃、魚肉,寫下每一天的搭配與反應。也分享我選擇餵食時段、蒸煮技巧、過敏觀察、排氣與喝水方式,以及那些寶寶吃飯時的小情緒與趣味反應。
副食品該怎麼開始?我從泥派、粥派、BLW 到 TW+FF 全部研究了一輪,也回望自己童年那些「不喜歡吃飯」的經驗。這篇不是攻略,而是關於餵食哲學、餐桌氣氛,以及怎麼把自己的反思轉化成陪孩子吃飯的方式。
這篇文章記錄我親身經歷的乳腺膿瘍與引流手術過程。從硬塊到破膿、從保守治療到插管引流,一切都源自乳腺炎的延誤就醫。希望這段血淋淋的經歷能提醒每位哺乳媽媽:對乳腺炎,不要輕忽。
這篇記錄了乳腺炎反覆期間我做過的努力與學到的技巧,從泌乳顧問家訪,到電動牙刷舒緩、硬塊自救方法,甚至包括塞奶、奶嘴與親餵的矛盾選擇。但就算再努力,有些硬塊還是慢慢變成了後來的惡夢⋯這是我當時不知道的事。
第一次嚴重塞奶來得又急又痛。這篇文章記錄我在半夜請通乳師到府搶救的真實經歷,從飲食雷區、塞奶反覆、到哭著找醫生與泌乳顧問的過程。如果你正在經歷塞奶或乳腺炎,希望這篇文字能陪妳走過那段痛,也提醒妳:不要等到真的撐不下去才求救。
這篇不是要鼓勵妳在路邊親餵,也不是推崇母愛有多偉大。我只是想記錄,當妳決定全親餵,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──便利商店、餐廳、車上,每一個不該是哺乳空間的地方,都曾是我與孩子的連結。不是為了堅強,而是因為沒有選擇。
當全親餵終於變成日常,我才發現真正的挑戰也才剛開始。這篇寫的是我如何重新建立與寶寶的節奏、如何在身體疼痛與精神焦慮中找回自己一點點空氣,也想陪妳走這段路。
這是一篇我決定提早離開月中的記錄。不是因為吃不好、住不好,而是我意識到:嬰兒室的人力無法給我和孩子真正需要的照顧,而哺乳,也需要主動選擇與學習。這篇寫給每一位想親餵的媽媽,也提醒自己——月中很好,但母奶這條路,有時還是得靠我們自己走出來。
「為什麼寶寶不喝奶?」「我的身體是不是壞掉了?」這些是我那時常常冒出的念頭。這篇是我邊餵邊崩潰、邊問自己值不值得堅持下去的心情記錄,也許你也走過這些時刻。
親餵好像是許多媽媽理想中的方式,但怎麼開始?這篇文章記錄我從新生兒瓶餵一路嘗試到全親餵的經過,是我產後前三個月最掙扎也最心累的日子,希望能讓同樣在摸索中的妳不孤單。
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全親餵,甚至一開始還打算混哺、早早斷奶。但孩子的反應、自己的堅持、日復一日的母乳建立過程,慢慢把我推上這條路。這不是「母愛很偉大」的故事,而是一段關於意外與選擇的紀錄。
這是我回職場一個月後寫下的第一篇文章。育兒的這段路還很短,但我已經累積了太多無法即時說出口的感受。於是決定開始寫,寫下這些日常、體會與思考。也許不夠專業,但都是我真的走過的路。
親愛的你,謝謝曾經在這裡停留。 我已經把這個部落格的內容慢慢搬到新的空間: 《光是這樣就很好》 → lightisenough.wordpress.com 這個新空間會繼續分享 關於育兒、工作的拉扯、以及日常裡那些微小卻溫柔的光。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陪伴,歡迎追蹤新站,一起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