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

副食品怎麼給?思考篇:從餵食流派到餐桌氣氛的選擇與反思

副食品該怎麼開始?我從泥派、粥派、BLW 到 TW+FF 全部研究了一輪,也回望自己童年那些「不喜歡吃飯」的經驗。這篇不是攻略,而是關於餵食哲學、餐桌氣氛,以及怎麼把自己的反思轉化成陪孩子吃飯的方式。

我給兔寶副食品的概念,其實跟餵母奶是一脈相承的,讓寶寶自己決定想吃多少,以及想吃什麼。相信寶寶不會餓到自己的,這個是生物本能。

在兔寶3個月左右我開始研究副食物的流派,常見的不外乎是泥派、粥派、BLW (Baby Led Weaning)、黃派(黃瑽寧醫師推崇的剪碎派),還有滿多媽媽採用的TW+FF (Traditional Weaning+Finger Food)派。

在爬梳了KOL的youtube影片、相關書籍、評估了各家優缺點還有自身的執行能力後,我決定走TW+FF派:在四個月開始做食材的試敏,到寶寶能自行坐穩就給手指食物不餵食。希望能在4-9個月黃金試敏期最大化的接觸各種食材,也儘早的開始訓練自行進食,算是一種綜合流派吧!

不知道為什麼我對寶寶自行進食這件事滿堅持的,可能跟自己成長中進食的經驗有關:印象中我到幼稚園時期都還是老師一口一口餵飯,每次全班都在睡午覺了,就只剩我一個人還在被老師餵著飯。飯越吃越冷,越來越不好吃,真的是很痛苦的一段回憶。(但我很愛我的幼稚園老師,小時候一直黏著她)

從小瘦弱的我自然也是阿嬤的關切對象,回想起來我媽可能長期受到來自阿嬤的壓力,所以小時候我常被要求喝很像健素糖的營養品。那味道之可怕,都30-40年後了想起來仍然皺著眉頭。

還有國小的某位班導,雷厲風行的實施養胖全班計劃,營養午餐一口都不能剩。那時候廚房供餐常出現帶著卵的煎魚、我不吃的湯匙菜的心(因為形狀像蟬)、我挑食不吃的種種食材,被班導這麼一逼,我更討厭吃飯了。

為什麼要逼孩子吃東西呢? 生物有本能不會餓死自己的啊!就算他有一樣、兩樣食材不吃,只要在同一個類別中攝取到足夠的養份,就沒有什麼疑慮啊。沒有哪樣食材是不能被替換的,除非挑食過度集中於某個食物類別,以致於攝取不到特定的養份,不然請放過小孩吧!有食物偏好是十分正常的!

另一個我重視的點是餐桌氣氛。也是來自成長過程的一個反思吧,原生家庭中沒有人重視餐桌氣氛 (近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),大家不是配著電視吃,就是各自扒飯快速離開。在餐桌上被逼著吃不愛的食材、同時還被情緒勒索 (「我辛苦煮的你一口都不吃」)、搭配各種無法回覆的訓話 (「你們有飯吃真幸福」、「爸媽小時候日子多苦」、「非洲小孩都快餓死了」)、各種對私生活的探測 (「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」、「啊你新交的男朋友blabla...」) 都讓我對餐桌避之為恐不及!

不想讓這種氣氛沿續到下一代的我,有意識的想營造餐桌氛圍。

做了種種思考後,兔寶4個月時就開始了副食品之旅。喔!忘了說,從小被原生家庭打擊不想進廚房的我 (親生媽媽太會煮飯了,但不願意分享她的榮耀戰場--廚房),是個零廚藝媽媽,為了兔寶要挽起袖子進廚房啦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搬家小通知|歡迎來新家坐坐

親愛的你,謝謝曾經在這裡停留。 我已經把這個部落格的內容慢慢搬到新的空間: 《光是這樣就很好》 → lightisenough.wordpress.com 這個新空間會繼續分享 關於育兒、工作的拉扯、以及日常裡那些微小卻溫柔的光。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陪伴,歡迎追蹤新站,一起走...